作者莫妮卡·史密斯人类为什么要建造城市——用“城市有什么”来定义“城市是什么”《城市:最初的年》莫妮卡·史密斯著郝鹏程刘源洁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今天,世界上超过50%的人生活在城市,而且这个比例还将迅速增大。罗马、西安和其他所有古老的大都市代表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代表着人类彼此间关系的巨大变化。在城市居住区,“不熟悉”反而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人们必须适应挤满了陌生人的社区,必须与新面孔谈论宗教仪式和政治关系,必须接受与不同文化、语言和习俗的人互动时产生的不和谐。与陌生人的相遇不再局限于偶尔的婚礼,而是成为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一部分。当新机会出现时,人们来来往往,有人进入城市,也有人离开。在工作、玩耍和购物时,城市居民必须不断更新他们的人际关系。同样,因为城市对现代社会意义重大,所以对其进行考古学定义具有特殊的分量和意义。只有在对城市下定义之后,我们才能鉴别哪些地方属于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或者对历史上涌现出的众多城市进行分析比较。但在定义古代城市之前,我们可能会对定义现代城市更感兴趣。其实,现代城市的定义可能会与一般人所预想的大相径庭。今天,在古巴,将一个地方定义为城市的最低人数标准为人;在美国俄亥俄州,城市被定义为有名或更多登记选民的地方;在塞内加尔,获得城市地位所需的最低居民人数为1万人。如果不同意这种定义方法,我们就需要开始“定义城市之旅”。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可能会认为“真正的”城市是一个拥有苹果手机商店或梅赛德斯奔驰经销商的地方。这并不是因为农村人买不起最新的智能手机或高档汽车,而是因为只有城市才拥有足够多的潜在消费者,在这里开店才能赚到钱。这就是“规模经济”的力量。除了提供实际的消费者,城市消费还有其他方式来反映规模经济。商家愿意把店开在城市,还因为城市里顾客多、有利于打造品牌。要定义城市,就不能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