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梅赛德斯 >> 梅赛德斯报价 >> 正文 >> 正文

狠砸百亿美金造车雷军现金储备超1000

来源:梅赛德斯 时间:2022/12/3
北京治青春痘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368658288694&wfr=spider&for=pc

3月30日,小米集团公告,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亿美元。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雷军:小米有亿现金储备,亏得起

“我们亏得起!”

在当天晚上召开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第2场上,雷军也就造车分享了他的想法。雷军说,小米从1月15日开始调研电动汽车行业,过去75天,小米完成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交流,并开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和2次正式的董事会,最终决定正式进入电动汽车行业。

图片来源:发布会直播截图

雷军称,他非常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清楚决定造车要动辄上百亿的投资,而且至少3-5年才能见效。

但他认为,现在的小米已经不是当初的小米,今天的小米已经有一点点积累,是值得大干一场的时候了。雷军称,截至年底,小米有亿元的现金储备,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和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态,还有公司亏得起。这些都是小米造车的重要支撑。

图片来源:发布会直播截图

雷军说,过去两个月和消息正式宣布的过去两个小时,很多投资大佬都来询问是否可以投资,但他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小米要全资来造车,因为他认为,只有汽车和手机生态链全部拉通,才能带来无所不至的智能体验。

雷军还表示,他深知现在做出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而这也将是他人生当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他愿意押上自己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而小米汽车,也将做好全力冲刺5-10年的准备,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开启新的征程。

小米首款折叠屏手机记者:白杨

在过去几年间,小米曾多次传出造车的消息,但小米多次坚决否认。年11月,网络上流出图片,称“小米即将发布和比亚迪联合出品的‘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青悦S1,售价为元”。随后,小米公关部副总经理王化回应“小米跟比亚迪联合造车”传闻,称小米没有造车计划,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小米总办副主任徐洁云也在微博上称“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直到今年年初,小米再度传出将进军整车制造业的消息。这一次,小米并未直接否认,而是回应称“等等看”。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年和年,雷军就通过其创立的顺为资本先后投资了新能源造车公司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尽管雷军在两家公司上市时的持股份额均不到5%,但在小鹏于年11月进行的4亿美元C轮融资中,小米又通过旗下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FastPaceLimited公司投资了万美元。

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的多个重要时刻,雷军也亲自到场见证。年12月在上海的NIOday上,雷军成为蔚来ES8车主,为蔚来站台。年8月小鹏汽车IPO时,雷军是台上敲钟的其中一员。

小米“造车”的消息发布后,网友则纷纷沸腾,称年轻人的第一辆车来了!

受消息影响,今日港股小米集团尾盘快速拉升,收盘报价25.6港元,涨2.2%,总市值亿港元。

小米新LOGO亮相遭吐槽

实际上,今晚的发布会一开场雷军就宣布了一个大消息:小米更换新LOGO。

雷军表示,新十年,新形象,新LOGO由国际著名设计师原研哉设计,提出全新的设计理念,为小米品牌视觉融入东方哲学的思考。

“小米新LOGO的设计概念是Alive(生命感设计),也是原研哉和小米,对科技与生命关系的新思考。”

在“Alive”设计理念之下,具备“超椭圆”数学之美的小米新LOGO,不再局限于画面的一角。

不过,对于新LOGO的这番解释,部分网友依然表示理解不了:

“小爱”早已上车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到来,大批科技公司已经切入汽车产业。

国外有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国内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都在汽车智能领域有诸多布局,涵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多个方面。去年10月底,华为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旨在以全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与车企深度合作,打造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此外,美团、滴滴等互联网巨头,也在从事自动驾驶的开发业务。

而在汽车行业内看来,中国在互联网、通信等行业领先企业,或许是中国汽车产业参与未来全球智能电动汽车竞争的重要成员。

而与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不同,小米并非一家单纯的手机制造商,而是一个极具活力的科技生态构建者。

方正证券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陈杭在小米研报《小米的终局》中曾指出,目前,物联网已经成为飞速发展的领域,成为各大公司布局重点,AIoT时代的黎明很快到来。

安信证券认为,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继家电、PC和手机之后又一次全产业链级别的大发展机遇。当前汽车电子已经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周期,汽车电子渗透率及单车价值量都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市场空间超万亿。

IHSMarkit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年全球市场搭载车联网功能的新车渗透率约为45%,预计至年可达到接近60%的市场规模。中国搭载车联网功能的汽车市场规模预计也将在未来持续增长,并在年超过75%。

而占据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小米,其IoT生态将是小米未来造车的重要资源。与拥有庞大线上生态的互联网巨头相比,小米的优势在于车家互联,小米基于已有产品或生态基础搭建IoT(物联网)智能终端体系,在汽车行业广泛布局,智能语音“小爱同学”则是其切入点。

去年6月,梅赛德斯-奔驰展示的全新MBUX智能人机交互系统中,其中智能家居的控制功能部分由小米“小爱同学”赋能实现。此外,小米与一汽奔腾合作,推出了奔腾T77米粉定制版。

下场时机已到?

小米在这样的时间节点“造车”,值得玩味。

以百度、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和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已经先于小米,以不同的形式投入到新一轮的造车运动之中。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智能电动汽车在过去的一年里逆势而起,成为引领全球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同时,新能源汽车概念在国际资本市场大放异彩,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造车企业股价飙升,全球车企估值排行榜大洗牌。

而且,新能源汽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40%的增长。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

在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扶持下,地方政府对新造车项目的支持力度显而易见。上海先后引进特斯拉、参与威马D轮亿融资、参股智己汽车,合肥在年引入蔚来后再次向零跑伸出“橄榄枝”,珠海国资被传通过格力集团和华发集团向法拉第未来投资20亿元人民币。

与新造车运动的“火爆”相反的是,智能手机的增长天花板触手可及,同质化、价格战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近两年陷入停滞。IDC此前预测,在出货量和出货规模方面,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金额从年至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

汽车作为下一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设备,也必然成为小米、华为寻求多元化发展、开拓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尽管前景向好,但不可否认的是,造车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过程,涉及到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强大的研发水平,也关系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的能力和服务体系力。尽管目前科技公司基本掌握算法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但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和渠道铺设方式,智能汽车行业的技术壁垒显然更高。

巨大的资金压力也是小米无法回避的问题。

蔚来初创之时,李斌曾扬言没有亿不要造汽车,但蔚来烧钱的速度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数据显示,—年,蔚来的净亏损分别为49.85亿元、96.39亿元、.98、53.04亿元。年以来,蔚来的累计净亏损约为亿元。

恒大汽车称自从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来,累计投入已经达到亿元,不过,目前恒大的车还没有交付。

此次小米宣称将初期投资亿元,未来10年投资亿美元。与造车新势力相比,小米本身拥有较为雄厚的资本实力,不至于像部分造车新势力那般在PPT阶段就因为资金链问题而“胎死腹中”。

但是,造车注定是一场马拉松赛跑,需要长时间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资金成本,推出来的车能否得到市场认可,也充满未知数。

小米如何造车?

目前来看,国内智能电动汽车的有力参与者主要包括三个不同的阵营。第一类,是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造车新势力;第二类,是传统车企以及传统汽车孵化的全新电动车品牌,如北汽新能源的ARCFOX、东风的岚图等,目前外资品牌也开始发力。第三类,则是互联网巨头与传统车企一起打造的全新电动品牌,如上汽联手阿里打造的智己汽车、百度吉利成立的新合资公司。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与整车企业之间达成合作,由整车厂进行整车的架构开发和生产制造,互联网公司进行设计、智能网联方面的开发,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

不久前,曾传出小米和长城汽车合作的消息。双方也给出了相关回应。小米集团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长城汽车则否认了这一消息。

尽管双方对此合作并未给出明确回应,但长城和小米在之前已经有过深度合作。据了解,长城旗下的电动汽车品牌欧拉曾经在年就和小米开始“金牌经纪人计划”,小米向欧拉“开放”了其多达3亿的粉丝资源。同时,双方还表示将在用户经营联动、新零售渠道共建、IoT物联网服务、5G及AI应用场景生态服务上达成深层次合作。

随着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造车,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年前后,中国曾经涌现近50家造车新势力,但是大浪淘沙之后,现在留下来的只有少数几家,并且淘汰赛仍在持续。

中国新造车运动,一直都离不开互联网巨头们的推动。中国的第一批造车新势力都有互联网背景,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头部车企都收获了百度、腾讯、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的融资。

如今,巨头们真正下场造车的时候已经来了,新造车运动进入竞争更为激烈的下半场。

目前小米并未透露造车的具体路径和形式,未来,小米能否将其在手机、家电等消费品领域的高性价比优势复制到汽车行业,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