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领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外国品牌(合资/进口)汽车的命名非常「中国风」,国产汽车却普遍偏好“起洋名”,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悠悠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用「博大精深」四个字概括实在有些难以体现其精髓,然而又很难找到更贴切的词汇定义。诗词歌赋、宫商角徵羽,历朝历代都有值得称道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是深邃的,是谜一样令人神往的古老的光辉。要知道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似乎只有在哲学与艺术领域西方文化才有部分能够与中国文化比肩,那么在工业4.0时代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文化呢?
01植根细胞的记忆
文化的传承需要多长时间?摧毁传统文化需要多久?这两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即使在元清两朝也没有断代,传承应该是不怕断点的。那么在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的西方文化入侵,在表面看来已经一定程度的摧毁的传统文化,然而植根于细胞的记忆并不是那么容易抹除的。不论语言还是文字,也不论餐饮娱乐是否西化,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仍然不具备“西方哲学思维”,东方哲学才是支配国人的灵魂,表面的西化实际都是在「装」,只是装的人太多才会显得有些怪异。
外国汽车企业深谙此道,用绝对西方标准的模式为车辆命名,在中华大地上必然会「水土不服」。所以在命名层面一定会迎合潜意识层面的文化需求,这是一种讨好也是一种“唤醒”,然而只是在唤醒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再一次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这就在“文化侵入”的阶段再一次提升了西方国家的“引导者”形象,至此又一批的媚外者涌现出来了。而在大众心理学领域,这种角色的出现必然会成批的、流水线一样的制造媚外者,于是自主品牌汽车被逼到了很尴尬的境地。
02中OR西
使用中国元素为汽车命名-土气使用西方文化为汽车命名-装不能否认自主品牌中存在一些文化不自信的车企,比如通过收购一些破产的外国品牌进行包装,像是名爵和斯威等等,或者量产车起一些毫无意义的英文名。不过这些车极少有能够热销的存在,这点说明了使用英文命名也是不讨巧的,因为他们不是外国企业,这就难免让用户感觉到这些品牌是在「装」,殊不知自己也在装。
使用中国文化命名的汽车并不是没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比亚迪王朝系列(秦汉唐宋),东风汽车,红旗汽车等等。然而在这些车上市的某些节点,一种认为用汉字或中国元素命名“土气”的说法出现了……用英文是装,用汉字是土,那应该用什么呢?——应该淘汰这些用户,这话虽然狠了一些但也是最客观的评价了。车辆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那些“半瓶水”的用户。
知识点:大部分外国品牌汽车是用「人名」命名,比如梅赛德斯、兰博基尼、法拉利、阿尔法·罗密欧、克莱斯勒等等,这些名称很“洋气”吗?要知道劳斯莱斯的“飞天女神”车标,其原型就是个小三。知名度很高的大众汽车又怎样?如果这个命名高端的话,大众浴池都能叫做洗浴中心了。丰田、本田、日产呢?乡土气息是不是也很浓厚了。
不要盲目地认为外国品牌就如何如何深邃,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多现今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还不存在呢。现阶段自主品牌在燃油动力与新能源两大领域均走到了世界第一阵营(至少有5/10家车企/涵盖商用车),如果足够了解技术的话,对于自主品牌与自己不应该这么的妄自菲薄,拿着中国护照不丢人。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责编:天和MCN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