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盛证券,王磊)
一、新能源车:电动化时代全面开启,迎接高速增长黄金十年
1.1全球共振,新能源车销量持续向上
1.1.1中国:补贴弱化,优质车型驱动内生消费
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步入快速成长期,年销量和渗透率同比双双翻倍。复盘国内新车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将其主要分成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年,产业孕育期。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牵头引导,通过高政策扶持产业发展。该阶段新能源车渗透率不足1%。
(2)-年,产业完善期。政策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一年一修,补贴逐步退坡。更加侧重技术发展,鼓励高性能车型发展。该阶段,产业链供应基本成熟,年销量了百万辆的突破,渗透率从1%到4%以上。(3)年起,产业高速成长期。优质爆款车型频出,市场消费需求被进一步激发,对补贴的依赖逐步弱化。国内产业链成熟,出现全球龙头公司。销量和渗透率的增长步入快车道。
根据中汽协数据,年1-10国内新能源车合计销量.6万辆,同比增长%,已远超年全年万辆的销量。渗透率方面,1-10月合计销量的渗透率为12.06%,相比全年的5.41%提升6.65pcts。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一旦10%是导入期和的分界点,一旦突破临界点将迎来质的飞跃。我
21年月销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不断抬高全年预期;Q3淡季销量大超预期,我们预计年销量-万辆。从月度销量数据来看,年1至10月,除了2月份和3月份因春节假期导致销量数据波动较大,其余月份销量数据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行业高景气度持续。Q1/Q2/Q3的月均销量分别为17.2/22.6/31.6万辆,Q2环比增加31%,Q3环比增加40%。在汽车芯片短缺和车市销售淡季的大背景下,国内新车Q3销量大超预期。随着月销量的不断增长,对全年销量的预期也在不断上修。Q4开局10月份销量38.3万辆,再创新高。我们预计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在-万辆。
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车的销售占比逐步提升81%。年1-10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6中,新能源乘用车占95%、新能源商用车占5%,新能源商用车的月销量基本在1.5万辆上下。新能源乘用车按技术路线可以分为纯电动EV和插电混动PHEV。从年至今,纯电动乘用车的比例呈现稳步上升趋势,随着电池性能、续航里程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纯车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如今纯电动乘用车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车的主流。
从各车厂表现来看,比亚迪一骑绝尘,年月销量环比呈现高速增长。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凭借爆款车型,销量处于第一梯队,月销量在4-8万辆。其中,比亚迪在诸多车企中销量表现尤为突出,从4月份开始随着DM-i系列的交付,比亚迪月销量呈现激增趋势,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特斯拉中国整体销量趋势向上,随着ModelY标准续航版的推出,7月份起销量增势明显。广汽长城欧拉构成第二梯队,月销量在1-2万辆。其中,广汽埃安整体销量稳中有升,下游需求强韧;长城欧拉月销量波动较大,但综合销量和广汽埃安基本接近。
国内新势力车企整体趋势向上,蔚来、小鹏月销破万。国内造车新势力方面,几个趋势:(1)月销量趋势向上,从年初平均月销量辆到9月的平均月销量辆,单月销量实现翻番。(2)第二梯队奋力赶超,新势力梯队可能迎来洗牌。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第一梯队和哪吒、零跑等第二梯队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哪吒汽车表现尤为突出,年初至今销量节节攀升,并在8月和9月分别超过蔚来和理想的月销量,10月销量排名第二。(3)单月销量破万。在汽车芯片短缺的大背景下,蔚来和小鹏在9月月交付量突破万辆门槛,刷新记录。
年1-10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企销量CR10为70%,前三名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合计占比45%,领先优势明显。年1-10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企销量排名前十分别为比亚迪(18.7%)、上汽通用五菱(15.5%)、特斯拉中国(10.2%)、长城汽车(4.6%)、上汽乘用车(4.3%)、广汽埃安(4.2%)、蔚来(3.3%)、小鹏(3.1%)、理想(2.9%)和奇瑞(2.9%),前十车企的销量合计份额为70%。其中,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组成第一梯队,单家占比在10%以上,CR3为44.4%,领先优势明显。
宏光Mini今年连续10个月蝉联销量冠军,比亚迪4款车上榜前十榜单。从具体车型来看,年1-10月热销车型前十中,除了ModelY和比亚迪秦PLUSDM-i为今年新车,其余车型均已上市较长时间,销量表现依旧坚挺,五菱宏光Mini蝉联今年10个月销量冠军。今年的爆款新车主要由特斯拉ModelY和比亚迪贡献。最新的10月销量前十榜单中,比亚迪有4款车上榜,表现优异。
1.1.2欧洲:碳减排主线下,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加速
欧洲1-9月累计销量.6万辆,已超年全年。根据EVSales数据,欧洲市场1-9月新能源车销量.6万辆,同比增长%,已超过全年销量(万辆)。欧洲市场具有季末冲量的特点,通常每个季度的季末销量会有明显提升,季初回落。从今年前三季度月均销量来看,Q1/Q2/Q3月均销量分别为15.2/19.2/18.1万辆,Q2环比增加26%,Q3受缺芯等因素影响环比略降0.1%。我们预计年欧洲市场销量在-万辆。
Q3欧洲新能源车份额首次突破20%。年第三季度,欧洲市场汽车能源结构中,新能源车份额达到20.47%,首次突破20%。其中,插混车8.94%、纯电车11.53%。柴油车的份额降至15.4%,较Q3的25.4%下降10pcts。纯电车的比例已经快接近柴油车。Q3汽油车的比例首次低于40%。新能源车的份额正在持续扩大。
从热销品牌来看,欧洲市场新能源车主要还是以欧洲当地品牌为主。根据EVSales数据,年1-9月欧洲市场销量最好的前十个新能源车品牌分别为大众(10%)、宝马(9%)、奔驰(9%)、特斯拉(7%)、标致(7%)、奥迪(6%)、沃尔沃(5%)、雷诺(4%)。除了特斯拉,其余均为欧洲当地本土品牌,而且各品牌的份额差异并不大。
Model3和大众ID系列销量表现优秀。1-10月欧洲热销车型中,特斯拉Model3累计销量10万辆,相比第二名的ID3销量接近翻倍,领先优势明显。大众ID系列同样表现优秀,ID3和ID4分别销量5.3/3.8万辆,分别排名第二和第四。
欧洲市场的逻辑主线为日益增长的环保意识和逐渐收严的碳排放标准。欧洲的碳排放要求为全球最严,并且下降速度突然提升。我们对欧洲的碳排放目标及新能源车发展历程做了复盘:(1)年,欧洲制定新车平均碳排放量目标,计划到年达到g/km,该目标于年轻松完成,导致此后碳减排压力不大,新能源车销量增速较缓。(2)年,设定新目标年达95g/km。
但到年新车平均碳排放量为g/km,远远不及此目标,促使年新能源车销量高增,同比增长%,碳排量降低12%快速接近目标。碳排放超额部分需缴纳巨额罚款,传统车型转型压力巨大。大众汽车年因未达欧盟碳排放目标,需承担逾1亿欧元(约合7.8亿人民币)的巨额罚款。
年新提案再次收严标准,计划年实现零排放,比原计划的年大幅提前15年。年7月1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Fitfor55”一揽子计划提案,旨在实现到年欧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年的水平相比至少减少55%,到年实现碳中和。
为了完成此目标,在乘用车方面要求新车的平均排放量在年对比年降低55%,按照此前计划的年碳排放目标95g/km计算,到年需达到42.8g/km的目标,比原计划再一次降低28%。此外要求平均碳排放量在年降低%,这意味着欧盟将在年禁售燃油车,比原计划的年大幅提前了15年。快速收紧的政策将会给车企及部分国家带来较大压力,将倒逼车企加快新能源车转型速度,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进一步加快。
1.1.3美国:拜登新政不断释放利好,有望接棒欧洲成为下一增长主力
月销量稳定,预计年全年销量60万辆。根据Marklines数据,年1-10月,美国累计销售新能源车49.1万辆,同比增长%。从月销量来看,销量基本稳定,波动不大,我们预期21年美国全年销量60万辆。
美国市场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5.2%,相比欧洲和中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Q1/Q2/Q3/10月,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为3.2%/3.3%/4.8%/5.2%,呈逐步走高趋势。年全年渗透率仅为2.2%,到年10月份已实现翻倍,但对比来看,美国市场相比欧洲和中国市场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提升空间较大。
特斯拉在美国新能源车销量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他爆款车型相对较少。年1-10月,美国新能源车销售量最多的是特斯拉ModelY(13.4万辆,占27%)和Model3(9.1万辆,占19%),两款车合计份额在46%,占据主导地位。其余几款热销车型销量均在1-2万辆左右,除了特斯拉外,其余品牌尚未出现明显的爆款车,优质车型供给尚待补充。
(2)年5月,《清洁能源法案》将新能源车税收抵免上限从原有的美元提升到1.25万美元。该法案的具体内容包括:将在美国本土组装的电动车补贴上限提高至00美元,若是由工会成员生产的电动车,再增加补贴美元(即最高补贴上限从原有的美元提升到了1美元);原政策规定某车企电动车销量超20万辆后,税收优惠将每半年退坡50%,直至不再享受优惠,新法案提议,当全美国电动车渗透率超50%后,税收优惠在三年内缓慢退坡;增加售价门槛,零售价低于8万美元的电动车才可享受税收优惠。
新法案的补贴金额更高、补贴时间更长,利好特斯拉和通用。特斯拉和通用分别于18Q3和18Q4达到了20万辆交付量门槛,并在19Q4和20Q1完全退出税补优惠名单。在现有的补贴政策下已失去价格优势。若新法案得以通过,按照目前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不到3%的情况,相较50%渗透率门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补贴政策红利期的时间将大幅延长,对特斯拉和通用影响较大。
(3)年8月,拜登制定年美国电动汽车销售目标:年前将电动车销量提升到新车销售总份额的50%。按美国年均汽车销量万辆计算,我们预计年美国电动车销量将达到万辆。年,美国电动车销量32万辆,渗透率仅为3.2%。
在该销售目标下,美国电动车市场有望在未来十年迎来20多倍的爆发式增长,成长空间巨大。该行政令还将启动长期燃油效率和排放标准的制定。年,奥巴马政府曾提出美国历史上最严格的燃油效率标准,即每年燃油效率要提升5%。但在年2月,特朗普政府大幅降低了这一标准,改为在年前每年提高燃油效率1.5%。此次拜登重新调高燃油经济性标准,将对美国车企电动化转型有强大的驱动效果(参考欧洲碳减排政策对欧洲车企的影响)。
1.1.4长周期趋势已定,年全球销量有望突破
万辆电动化趋势已定,传统车企加速转型。全球范围内,主流传统车企纷纷制定电动化战略规划,进一步加速转型拥抱新能源。从发展趋势来看,年/年是各家普遍制定的一个关键节点,设立了明确的电动车销售目标。
戴姆勒奔驰年全面电动化,大众年全球销售车型中50%以上纯电动。年7月,奔驰宣布将加速从“电动为先”向“全面电动”转型,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在年前实现全面纯电动化转型,并且将发布数个纯电动车型架构。年7月13日,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发布了NEWAUTO战略。年大众集团在全球销售的车型中,纯电动车的比例将上升到50%。到年,集团在全球主要市场的所有新售车辆将接近零排放。最迟到年,集团将实现碳中和。
1.2电池材料供需矛盾依旧存在,降本趋势下技术资源两手抓
1.2.1电池:强者愈强,涨价开启盈利迎来修复拐点
动力电池装机持续向上,格局趋向龙头化。年1-9月,全球动力电池累计装机.4Gwh,同比高增.8%。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前三分别为:宁德时代31%,LG新能源24%,松下13%。从历史数据对比来看,至年1-9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CR10分别为72%/81%/87%/92%/94%,行业格局趋向龙头化,强者效应突出。
国内市场增速迅猛,宁德、比亚迪双巨头继续零跑,二线梯队略有洗牌。年1-10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44Gwh,同比高增%。从格局情况来看,宁德市场份额稳定保持在51%左右,比亚迪占比16.6%,相比年提升1.7pcts。二线厂商格局相比年变化较大,外资厂商LG、松下掉队,内资品牌蜂巢、塔菲尔、欣旺达新公司入围。随着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销量的释放,国内电池厂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2.2正极:磷酸铁锂趋势强化,供需紧平衡情况有望延续
磷酸铁锂回暖趋势明显,国内单月产量份额已达到63%。年起,磷酸铁锂电池呈现出明显的回暖趋势:1)政策端,年4月国家新补贴政策要求新能源车补贴前售价需低于30万元。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可有效降低成本,从而将补贴前售价降低至30万元以内,在消费端更有价格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车企盈利空间。
2)技术端,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CTP、国轩高科JTM等新技术的推出可有效改善磷酸铁锂理论能量密度较低的劣势,且可较好发挥其安全性高、经济性好的优点;3)配套端,搭载磷酸铁锂的热门车型不断推出,宏光MiniEV、特斯拉Model3、ModelY、比亚迪系列等均大比例搭载磷酸铁锂电池。从国内月度装机结构数据来看,年至今,磷酸铁锂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快速重回装机主流。年1月,铁锂装机占比为28%;年10月,铁锂装机占比已大幅提升至55%。
全球车企巨头特斯拉、奔驰相继宣布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成本低廉、安全性强等优势,各大车企陆续推出磷酸铁锂电池版本车型。特斯拉在Q3电话会上表示,将把全球范围内的标准续航版车型将全面切换成铁锂电池。目前,中国销售的Model3和Y已经搭载了磷酸铁锂电池,汽车售价也有所降低。Model3/Y的起售价分别下调至23.59/27.6万元。今年10月27日,戴姆勒集团CEOOlaKallenius表示,其豪华汽车部门梅赛德斯-奔驰将转向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奔驰将从和年开始在下一代车型中(如EQA和EQB)使用磷酸铁锂电池。我们认为磷酸铁锂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1.2.3负极:行业总产能盈余,核心在于石墨化自供配套能力
石墨化高能耗环节,能耗双控下产能紧张。石墨化工序为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环节,单吨能耗最高可达1.4~1.5万度电,常受到环保监管的限制。在能耗双控下,今年以来全国各省市陆续出台了能控的相关政策,用电量管控收严,内蒙古、云南、江苏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停电限产,石墨化产能受到影响。根据鑫锣锂电数据,负极石墨化加工费已经从年初的1.5万元/吨涨到11月中旬的2.45万元/吨,涨幅63%。近期限电情况有所缓解,但是受到环保限产的影响较大,因此市场整体开工情况将有所下降,原料价格相对平稳,负极石墨化供不应求,下游市场整体保持较为旺盛的需求,负极材料企业整体生产受限,货源紧张。(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生产工艺由坩埚炉切换成厢式炉增产降本。负极材料装炉方式主要分为两种:1)坩埚炉,为主流装炉方式,路线较为成熟,对摆放精度等要求较低。由于坩埚为圆柱体,其密堆积后中间仍会产生缝隙,因此需要在坩埚间填充石油焦及保温电阻料以构成电流回路;2)厢式炉:直接将炉芯用石墨板材分割成若干长方体腔室,由于石墨板材具有导电性,各厢体件无需保温电阻料。可增大有效容积及使用效率,达到增产降本的目的。但由于对厢板拼接精度及装料吸料有技术要求,厢式炉路线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仅少数头部企业掌握此技术。装炉方式切换可使单炉年产能提升50%,并降低单位重量材料加工成本约40%~50%,降本幅度大。
1.2.4隔膜:产能扩张竞速下,龙头企业锁定优质设备厂
隔膜环节壁垒较高。(1)产品性能指标要求高,需要有很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隔膜产品具有孔径、孔隙率、穿刺强度、厚度等多方面的性能指标要求,企业需要具备稳定高效生产高良品率、高分切收得率的能力;(2)工艺方面,设备参数调试需要长时间know-how积累:需要对机器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调整,以得到稳定工艺生产状态,一般需要3年左右时间;(3)认证周期长,客户黏性强:动力电池隔膜需要电池厂和隔膜厂合作研发,国内电池客户需要9-12个月,海外电池客户需要18-24个月的认证周期。一旦双方确认合作,供应关系稳固,会有很强的客户黏性。(4)重资产投入,资本开支大,对企业资金要求较高:隔膜属于重资产行业,从固定资产/资产总计来看,隔膜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在4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中游材料企业,每亿平米基膜固定资产投资在1-1.5亿元以上。
1.2.5电解液:原材料供给紧张价格上行,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企业优先受益
电解液上游合成产业链较长,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很关键。电解液的上游涉及很多化工合成环节,产业链很长,而且部分原材料相对小众,前几年产能不大,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涨价幅度较大,对电解液的成本有很大影响。向上具有原料自给能力的电解液厂商竞争优势会比较明显。
六氟磷酸锂的产能约束和价格上涨对电解液影响较大。电解液每万吨电解液的资本开支约0.2-0.3亿元,不属于重资产行业,建设周期也相比于其他中游环节更短,10万吨产能建设周期约为1年。六氟磷酸锂(6F)在电解液成本中占比最大,为电解液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原材料涨价和行业供需错配的双重因素叠加下,20年下半起年6F价格快速上涨。由于环评影响、设备定制和产品认证周期较长等因素,新建产能投产需1-1.5年,短期内产能扩张有限,头部企业或享受业绩与估值的催化效应。
二、光伏:利好政策相继出台,短期博弈不改长期高增趋势
2.1国内需求:能源转型有望加速,分布式装机迎来大发展
2.1.1长期:政策加速能源转型,电站价值迎来重估
能耗双控审查趋严,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为进一步提升各地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国家发改委在年8月17日正式印发《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在能耗强度降低方面,包含云南、江苏在内的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被评为一级预警,另有10个省上半年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为二级预警,其中对于一级预警地区,除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外,年暂停“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包括云南、江苏在内的8个省(区)被评为一级预警,另有5个省(区)被评为二级预警。
年9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在能耗双控趋严的背景下,推动实现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能源结构等多方面的优化,核心在于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与鼓励可再生能源使用。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方案提出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情况,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该地区年度和五年规划当期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年有14个省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高出激励值,18个省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高出激励值。展望年,在能耗双控政策下,绿证和绿电交易有望加速,减缓各省能耗双控压力。
碳交易机制逐步完善,CCER有望为电站带来价值增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配额交易价格在40元/吨以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首批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是家发电企业和自备电厂,未来随着配额分配方式、行业排放数据逐步完善与成熟,将逐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高排放行业。开市以来,碳排放配额的交易价格在40~60元/吨区间,截止11月24日,CEA收盘价为42.96元/吨,交易价格相较独立的试点市场更为稳定,也能实现对于配额的公允定价。
开展绿电交易试点,推动可再生能源社会效益变现开展绿电交易试点,满足绿电消费需求,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加速电力系统向新能源转型。根据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年9月7日发布的新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复函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推动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开展绿电交易,一方面可以满足在社会责任驱动下,电力用户对于消费绿电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接交易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同时可以将绿电的环境属性变现,产生的绿电收益进一步支持新能源发展,实现共赢;绿电交易的完善,将加速电力系统向新能源转型。
整县推进带来户用装机需求释放,分布式将迎来加速发展整县推进充分挖掘户用装机空间。年6月20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方案要求,在县(市、区)一级行政区域内,各类建筑屋顶总面积中,安装光伏的部分需不低于一定比例。
年9月14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的申报情况,个试点县全部列入开发试点名单。区别于集中式光伏电站布局集中在西部地区,整县推进有望充分挖掘中东部地区的分布式光伏资源,加速推动能源转型。通知中明确,年底前,达到20%~50%屋顶光伏安装比例要求的地区,可成为开发示范县,此举有望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积极性,加速整县资源开发进程。
2.1.2年:存量项目加速装机并网,户用打开成长空间
以消纳为导向,健康推进新能源发展。年5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称为《通知》)。根据本次《通知》,以后国家将下达各省年度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通过消纳责任权重来引导各地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而年新能源建设并网采用保障性并网和市场化并网多元保障机制,其中年保障性并网规模不低于90GW,对于保障性并网项目之外的项目,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并网,通过自建、合建共享或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落实并网条件。
存量项目纳入保障性并网,加快推动存量项目建设。本次《通知》明确指出年底前已核准且在核准有效期内的风电项目、年和年平价风电光伏项目、以及竞价光伏项目直接纳入保障性并网项目范围,各省年保障性并网规模也主要用于安排存量项目。对于存量项目而言,在今年并网可以不用参加竞争性配臵,经济性有所保障,存量项目有望加速在今年完成并网。
2.2海外需求:减排目标逐步强化,光伏发展迎来全球共振
2.2.1美国:拜登新政重申排放目标,光伏装机有望接近
GW美国重申年将减少一半温室气体,年达到净零排放。继2月19日美国政府宣布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并重申年实现%清洁电力的目标后,拜登于11月1日在气候峰会上再度申明将在年前减少50-52%温室气体排放,并在年达到零净排放。
预期增速提升,年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GW。拜登政府在气候峰会上重申,到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年水平上减少50%~52%。根据SEIA估计,为达到该减排目标,光伏发电占比有望在年达到30%,该目标要求美国光伏装机量须近GW,年均新增装机量将从年的19.2GW增长到年的约GW。
2.2.2欧洲:碳中和目标明确,主要各国均将迎来装机快速增长
德国重新成为欧洲最大光伏市场,年装机量有望达到7.0GW。德国于年底通过的新《可再生能源法案》(EEG)设定了到年碳中和的目标,以及到年GW太阳能发电能力的目标。根据SolarPowerEurope的预测,年德国光伏装机量将达到7.0GW,年将达到13.5GW。(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荷兰SDE+补贴项目规模达13.3GW,预计年装机量提升至3.8GW。荷兰光伏的发展主要靠政策驱动。工商业分布式及公用事业地面项目受SDE+政策驱动,而SDE+补贴项目的规模将达到13.3GW,市场前景仍较为乐观。根据HOLLANDSOLAR的预测,到年,荷兰光伏装机量将增长达到3.8GW,而年将达到4.6GW。
2.2.3海外其他地区:碳减排已成全球共识,光伏装机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日本新的减排目标是到年减排46-50%,根据新的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JPEA已将累计光伏装机容量预计调至年的GWAC(GWDC)。根据JPEA的预测,日本新的减排目标意味着,到年平均每年将需要安装大约8个GWDC的太阳能光伏。
2.3紧缺环节保持高景气度,一体化组件有望迎来盈利修复
2.3.1产业链供需失衡,利润加速向上游集中
硅料价格加速上行,推高全产业链价格。今年以来,由于多晶硅料环节新增供给有限,而终端需求高速增长,推动多晶硅料价格加速上行,今年以来,截止年11月17日,根据PVinfolink报价,多晶硅致密料价格涨至元/kg,年内涨幅达到.2%。虽然光伏玻璃环节由于新增产能释放推动价格下行,但是包括硅料、EVA树脂在内的原材料加速上行继续推高光伏全产业链价格。
产业链盈利加速向硅料环节集中,电池片、组件、玻璃盈利空间收窄。随着硅料价格加速上行,硅料端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而下游组件对于成本传导需要时间周期,且下游电站业主对于组件价格上涨接受程度有限,电池片、组件等环节难以传导成本变动。9月初以来,受云南等地能耗双控限产影响,工业硅价格大幅攀升,带动多晶硅价格进一步上涨至约元/kg。总体来看,产业链利润加速向硅料环节集中,硅片端由于硅料供给有限,硅片持续偏紧,带动硅片维持相对稳定盈利。而电池片和组件盈利受到一定挤压。
2.3.2硅料:产能供不应求,新老玩家布局大规模产能扩张
国产硅料全球出货占比快速提升。根据硅业分会数据,年国内硅料产能42万吨,产量39.6万吨,占全球需求的75.2%。年国内产能将从42万吨提升至48万吨,海外产能预计从9.9万吨降至8.7万吨,国内硅料出货占比将超过80%,随着国内硅片产能的快速扩产,国产硅料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硅料扩产风险高,短期下游需求爆发,硅料供不应求。多晶硅行业存在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扩产周期长,一般需要12-18个月;二是投资强度高,目前万吨投资接近8亿元;三是产能弹性小,需要满负荷生产才能实现成本最低。除扩产风险高之外,年开始直到年年中,硅料价格徘徊低位,行业没有赚钱效应,导致主要厂商扩产动力不足,在下游需求快速爆发的背景下,硅料产能成为行业发展瓶颈,价格快速攀升。
2.3.3硅片:尺寸加速转型,行业竞争加剧
硅片大型化:/大尺寸硅片凭借降低非硅成本优势,市占率有望快速提升大尺寸硅片带来全行业成本下降,有效降低度电成本。在硅片环节,更大的截面尺寸带来单次拉晶量、切片量的提升,降低能耗;在电池片环节,大硅片在保持产线节拍不变的条件下,单位时间产出更高功率的电池片,降低生产成本;在组件环节,除提升单位时间的功率产出外,大硅片同时可实现更高的组件功率与封装密度,降低单瓦辅材的耗量;在下游电站环节,大硅片带来的单块组件的功率提升,可以降低电站所需的支架,汇流箱等按片数相关的成本,度电成本得到下降。
硅片薄片化:薄片有助于降低单瓦硅耗,未来硅片有望持续减薄薄片化可降低硅耗和硅片成本,但硅片减薄后将会影响后续电池、组件加工环节的良品率,随着产线自动化比例的逐步提升,加工精度与良品率显著改善,今年以来,伴随上游硅料涨价,各硅片厂商加速推进薄片化进程,年P型单晶硅片平均厚度在μm左右,今年以来已降至μm,到年将减薄至μm。在N型硅片方面,topcon电池用硅片厚度约为μm,异质结电池用硅片厚度约为μm,后续随着异质结技术的大规模量产,还将推动硅片厚度进一步减薄。
硅片N型化:N型电池技术加速迭代升级,N型硅片需求将快速提升硅片的P型/N型路线与下游电池片加工技术路线紧密相关,目前电池片主流的技术路线为PERC,P型单晶硅片年市占率约为86.9%,N型单晶硅片约3.3%,伴随topcon、异质结等N型技术逐步成熟进入量产阶段,N型硅片需求将快速提升。
新进入者快速增加,硅片环节竞争加剧。过往几年,在单晶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驱动下,硅片环节留存了较多的利润,众多新进入者布局较大规模的扩产计划,包括主营光伏切片设备的上机数控、单晶炉的京运通、多晶硅还原炉的双良节能等,以及资本实力强大的高景等,大部分项目年开始筹建,年进入大规模建设投产阶段,年开始释放有效产能,根据对公开信息的整理,年下半年以来,主要厂商硅片(拉晶)扩产计划接近GW,技术扩散带来行业竞争格局加剧。
2.4投资分析:长期趋势不断强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690.html